Friday, July 13, 2007
**購屋的選擇與認識
※辜柯福 - Sunday, March 11, 2007
我在出來社會工作之前的日子,都是在新村里度過,在真正接觸眾人所指的「花園屋」之前,眼里所見、腦海里所記存的,除了木屋,便是半磚半木屋。記得當時村子里住的都是老街坊,屋子易手的案例少之又少。
印象中村子里的屋子買賣,談判的價錢都是零頭,也就是整間房子要賣多少,沒有人會以屋身面積及土地面積,作為議價的條件。我的解讀是,村子里屋身的價格,要比屋地來得重要。
為什么呢?按我當時居住的新村的土地分割,平均每間房子的土地面積約是5000平方尺,也就是50尺寬乘以100尺長。但屋身卻是各色各樣,由于大家都有極大的土地(註:這是我出來工作后的醒覺,當時居住在新村時,並沒有這種感覺),因此,屋身倒成為大家優先考慮的環節。
5000平方尺的住宅土地面積,已是獨立式洋房的規模,但豎立在這巨大面積上的,卻可能只是一間小木屋。同樣的土地面積卻有不同的內容,個人如何看待這其中的差異與選擇,還真是沒有一個方程式可以參考或比較。
買賣房子(不論是向發展商購買新的房子,或購買二手房子),所涉及的程序與時間,基本上都是一樣的。但對所購買的房子種類、該繳的門牌稅、有地房子與沒地房子的同異、好處與壞處及哪類房子該買來自住,哪類最適合投資等,都是買賣房子的大學問。
在消費趨勢與喜好演變劇烈的今天,除了大家都較熟悉的地點、設施、價格、交通等因素之外,發展商也納入不少的創意行銷及突顯個人風格的設計,這些都成為買房子時須考慮的額外因素。
例如為強調保安而推出的圍籬社區,或者為突出便利與適舒的服務式公寓,便成為一些購屋者的另類選擇。
每個人購買房子都有自己的要求,但在追求這些目標要求之前,多汲取有關房地產的知識,及多了解不同房子類別的特性,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作法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