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July 9, 2007

**購屋一切從預算開始 updated:2007-06-30 18:48:45 MYT
對於只領固定薪水的上班族而言,如何運用有限的薪資購買屬於自己的房子,相信是很多人的理財目標,面對這筆人生中最大金額的買賣交易,應仔細考慮、慎重決定。瞭解到受薪小市民的願望與煩惱,我們在此提出購屋規劃與建議,包括“預算擬訂”、“地段選擇”及“貸款方式”。
商業銀行貸款部的諮詢員說,購屋預算是需最先釐清的要點,掌控的原則分自備款,也稱首期款,還要考慮日後的分期還款能力;地段的選擇以交通方便、生活機能強、換屋轉手容易為優先考量,貸款配套則以金融機構的優惠貸款為主,才能真正省息。
一般而言,購屋自備款與還款負擔能力的估算以“33”為原則,也就是準備30%自備款,以及每年償還本與利加起來,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三份之一。舉例說明,小張是位月薪在3000至4000令吉的上班族,他和從事秘書工作的小莉決定聯名購買一個理想的房產單位,然後結婚。小莉每月薪水2000令吉左右,加上小張的3000至4000令吉,依循33原則,每月能負擔的分期付款是2000令吉左右,每年是2萬4000令吉。假設年付款是2萬4000令吉,10年是24萬、20年48萬令吉,這不包括每月的加入本金利息,利息胥視未償付的貸款額,以及基本借貸率的貸款配套而定。如果申請房屋貸款者的年齡在30至35歲之間,他們倆人可以購買30萬令吉左右的房屋,自備款甚至可以是屋價的20%,購屋者應該預留一筆不列入購屋預算的資金,以備緊急之需。職場新鮮人,購屋理財規劃越早越好 產業市場的諮詢員說,挑擇理想的住家環境可從大環境、小環境及個人因素作為考量。
●大環境的考慮:地點要適中、生活環境是否理想、週遭是否有欠佳設施,都要列入考量因素內。
●小環境的考慮:屋況要好、管理要完善,有關住宅產業計劃的居民層次,也最好要稍微清楚。
●個人因素的考慮:選擇郊區或市區、家庭成員多與少,對房屋建築面積的需求,這些都是其中一些要考量的因素。
除購屋自住外,手邊若有多餘資金者,也可按本身情況選擇投資房地產,挑選房產首先要瞭解投資項目坐落的地點,因為這是每棟房子獨一無二且、不可取代的條件,也是支撐房價的主要因素。再來是房屋的型態,包括功能和格局,配合整體環境,例如利率、匯率、油價、景氣等,同時考慮租金收益與房價獲利,才能決定適當的投資選擇。產業顧問也特別提醒初出社會的職場新鮮人,購屋理財規劃應越早進行越好,若能每月固定從薪資中撥出25%或20%,進行適當的理財,以累積購屋自備款或首期款,擁有個人的第一間房屋相信不會困難。
(星洲日報/財富廣場•2007.06.30)

No comments: